8月17日下午,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配资渠道之家,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汉军,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庞海芍等出席活动。
郝清杰致辞
郝清杰在致辞中指出,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路径,旨在涵养健全人格、启迪价值理性、培育文化自觉与家国情怀。数智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应该以教育家精神为灵魂,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评价改革为突破,以开放共享为支撑,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他指出,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致力于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发展,开展素质教育国际交流,传播中国素质教育思想。近年来,分会结合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持续举办“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推动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的有益探索。
马陆亭作报告
马陆亭作《教育家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主题报告。他指出,实践是教育家成长之源,思想是教育家成就之魂,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先努力成为优秀教师,再倾心在实践中、思想上向教育家境界迈进。他表示,以教育家精神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教师工作的方向和教师成长的方位。
庞海芍作报告
庞海芍作《通识课程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主题报告。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日益重要。通识课程有别于专业教育课程,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着力于人格完善、通识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路径。她结合课程“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的教学设计,分享了在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建构、教学和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评价四个方面的创新策略,并强调通识课程教学必须回归教育初心、坚守立德树人使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自然文化研究院教授王静修作《教育家周远清的素质教育情怀》主题报告。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作《形具而神生: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主题报告。活动特别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黄天羽,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悦娜,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未来管理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赵洱岽,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第四届全国教创赛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获得者杨健晟分享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经验。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曲香竹、所长姜楠,超星通识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卓薇分别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通识课程质量”活动主题作报告。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供稿: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配资渠道之家
举报/反馈大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